蔡润圃 || 山东烟台:整体统筹,推进全域县中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导读
烟台市将县中发展置于区域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大系统中进行统筹规划,有力促进了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后,如何有效提升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教育质量问题再次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影响县中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如何在地市层面为县中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关切。
山东省烟台市下辖5个区、代管6个县级市,全域内共有33所公办普通高中,其中26所是县中(占比78.8%),县中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水平。为此,烟台市将县中发展置于区域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大系统中进行统筹规划,理顺机制,优化布局,筑牢基础,强劲师资,有力促进了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调整高中布局,优化县中教育资源配置
近年来,烟台市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和新高考改革,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招生机制等手段,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现实需求。
1. 有序调整高中办学布局
近年来,我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通过新建或改扩建普通高中等方式,逐年优化高中资源布局,改善全市高中办学条件,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十二五”期间,烟台二中高新校区投入使用,烟台三中从城区整体搬迁到南部新城,两所优质高中从核心城区外迁,有效缓解了市区紧张的招生压力,增加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构建起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我市进一步优化高中资源布局,如将牟平一中、牟平育英艺术中学、莱山一中等县中纳入市级直属高中统筹管理,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芝罘、莱山、牟平、高新四区高中一体化发展;先后撤并或搬迁地处乡镇的整体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海阳九中、莱阳六中、招远二中,高标准建成蓬莱一中、蓬莱二中、招远二中新校区、福山区懿荣高中、开发区王懿荣高中等五所公办高中,新增双语实验高中等三所民办高中,有效缓解了县中校舍不足、设施落后、学位紧张等问题。
目前,全市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完善,生均公用经费相比“十三五”期间提升50%,进一步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县中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县中标准化建设,切实补齐县中办学条件短板。
2. 优化高中招生录取机制
中考招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的生源质量,进而影响到高中的办学水平和积极性。为进一步规范中考和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我市自2015年起建立使用全市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平台,所有考生的考试报名、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全部通过平台实现。
同时,全市严禁公办高中跨县域招生,逐年规范民办高中生源“掐尖”等行为,并鼓励县域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地开展中考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如招远市探索创建“一评二挂”机制,其中“评”是按照统一的评估标准每年对所辖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挂”是将评估成绩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挂钩、与评先树优挂钩。“一评二挂”机制有效遏制了当地初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择校的风气,较好地稳定了县域生源,为推动初中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招远市三所公办高中齐头并进,教学质量优异,该市也成为全市县域中考改革与高中办学的排头兵。
3. 提升高中教育信息化水平
在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我市一直将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等方面的强大优势。
一是全面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2016年11月,我市出台《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半数以上高中开设数字化教学实验班,龙口一中、牟平一中、烟台三中、开发区高中等学校的试点走在省市前列。
二是创建高中学业质量大数据库。2017年初,我市创建高中教育大数据监测平台,围绕全市、县域、学校、班级、学生五个维度,建成关于高中生的全过程、全样本、全学科的动态网络数据中心,年分析样本近30万人次,为新高考下的高中教学诊断、选课走班、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提供了丰富真实的数据参考。
三是开展全市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了覆盖高中三个年级、九个学科、所有教材内容的优质课程资源库,又于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着手建立起覆盖高中一二年级现行教材、全部核心知识点的微课资源库。这些举措缩小了县中与城区高中的教育资源差距,促进了优质资源的融通共享。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高中教育发展第一资源
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第一资源。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只有完善梯次补充、促进合理流动、提升专业素质、留住优秀教师,才可能使区域高中教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进而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1. 健全教师补充和流动机制
一是创新教师招聘培养方式。近年来,烟台市在高中教师招聘中一直采取早谋划、早布局、早行动的策略。如我市于2013年起,在省内率先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招收公费师范生。2017年又率先组织各区市教育部门以“组团式”招聘方式,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等招聘全日制硕士、博士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这种送岗到校、直接面试的方式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优秀教育人才到烟台从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进入县中任教,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和业务能手。2020年,烟台市率先启动教师培养供给改革,出台《烟台市省公费师范生管理办法(试行)》,深度参与到山东省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管理中,建立起“校地协同培养、地方深度参与”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为县中发展储备了一批高质量优秀教育人才。
二是大力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和教师“轮岗交流”。2015年,烟台市启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到2017年逐步建立起编制部门和人社部门核定编制和岗位总量、教育部门在总量内统筹分配的教师管理体制,实现了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全面转变。每年参加交流轮岗的教师数量从最初的1000余人提升到2500余人,累计交流教师1.2万余人,占中小学教师总量的32%。全市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师资配置进一步优化,人员流动更加高效顺畅。尤其是莱州、蓬莱、龙口等区市探索开展的“跨校竞聘”改革,更是为解决县域内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选课走班带来的教师编制不合理、师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 强化三支重点队伍培养
一是打造教育家型校长队伍。2015年底,我市试点全市高中校长职级制管理,旨在促进校长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推进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激发中小学校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全市每年组织多轮次高中校长培训,不断提升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引领校长成为创新、担当、实干的表率。
二是建设研究型教研员队伍。教研员是引领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市重点完善教研员挂职锻炼制度、沉浸式调研制度、考核激励制度、培训培养制度、在岗兼任制度等五项制度,以此引领教研员回归学校、学科和课堂,使他们真正成为促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动机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三是培养专家型教师队伍。2017年,我市启动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建立起包含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家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人才培养梯队;同时进一步健全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制度,将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作为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摇篮。
3. 进一步提升教师各项待遇
一方面,继续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2017年8月,我市出台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绩效工资的相关文件,建立班主任绩效工资动态增量机制,将全市高中班主任费普遍提至每人每月600元。2021年12月,我市进一步核增公办普通高中绩效工资总量,实施差异化绩效工资分配,有效体现教师的超额工作量和劳动价值,极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全市各高中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加大对教师中优秀典型的挖掘、表扬和宣传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评价办法,畅通教师评先树优和职务晋升等机制,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让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烟台市通过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坚持教育行政引领推动等方式,为普通高中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指引和切实保障。
1. 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一是持续推进德育一体化改革。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试点推行“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其中的“‘一主两翼三结合’德育课程的立体化实施模式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知行合一的修身课程”“基于普通高中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复光’教育实践研究”等工作成果获得山东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此外,包含高中语文等九个高考学科以及心理健康、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美术等在内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理论与实践探索》丛书也于2020年10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探索和实践被评为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全国典型案例。
二是强化体育美育刚性管理。我市强化体育美育的刚性管理,要求各高中在保证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的同时,广泛开展年级、校级体育比赛或运动会,确保阳光体育覆盖全体学生;在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艺术社团,广泛举办校园合唱节、戏剧节、艺术节等活动。同时,我市作为教育部确立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还加大体育美育特色校创建,目前已建成10所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其中县中7所;建成11所市级艺术特色高中,其中县中6所。
三是深入推进落实劳动教育。全市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落实每周1课时劳动必修课,设置校园劳动周,同时遴选8所县中进行市级劳动教育改革试点。当前,“学校为主体、社会场馆补充、示范基地提升”的金字塔式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已逐步形成,并成为落实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学旅行、劳动实践的重要平台。
2. 坚持教育行政引领推动
我市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高中特色办学、育人方式转变、教学质量提升等重点项目,研判形势,分析现状,研究对策,制定目标,引领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如我市于2017年确定了“坚持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高中办学定位;2020年同步召开全市小初高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加强学段衔接;2020年7月出台《烟台市高中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教学改革、优生培养、奥赛提升、常规管理、综合评价、名师培养、成果培育等七大工程,明确未来五年的高中发展路径。
3. 改革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为扭转全市高中特别是部分县中“唯分数”“唯升学”等偏颇做法,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市本着“看基础、看发展、分类别、多维度”的评价思路,进一步完善全市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尊重高中办学实际,对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生源的高中实行分类、多元、动态评价,让所有学校都有目标、有担子、有压力、有干劲、有奔头,让每所学校都有出彩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一评价体系有力激发了全市高中的办学积极性,促进了高中教学质量的提升。如烟台三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牟平育英中学的艺术特色办学、莱州一中的教学管理等就在这一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领跑全市。今后,烟台市将进一步在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走向第三方评价等方面集中发力,以评价为杠杆,引导各层面的高中进一步清晰办学定位,走向多样、特色、优质发展。
力促课程教学转型,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2017年秋季起,山东省正式拉开新高考改革的序幕。烟台市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了相关探索。
1. 建立行政、教研双轮驱动的课改工作机制
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市注重建立行政、教研双轮驱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面对国家、省、市对教研工作的新要求,积极发挥高质量教研的重要引擎作用,建立并实施“教研员重点联系学校”制度,以学段教学研究室为单位,集中整个学段的教研力量,重点联系3~4所学校,打造高中课程高地、改革样板、质量标杆。另一方面,注重发挥行政推动力量,引领各校积极投身学科基地建设。2018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在全市普通高中开展学科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全市共评出37个学科示范基地,涵盖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信息等10个学科,其中20个示范基地作为市级课程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如今,学科基地已成为我市高中优势学科建设、教学方式优化、教师队伍培养、教学成果培育的重要孵化器。2021年,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烟台三中物理学科、蓬莱一中政治学科等三个基地还入选首批省级学科基地。
2. 启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2020年,烟台市全面启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首次提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打破学段界限,以基础、人文、科学、实践学部(注:烟台市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纳入实践学部)统筹确立改革路径,创新提出新时代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路径规划和推进策略。全市高中各学科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改革重点任务,共确立专项课题171项。各学校以课例研究为关键技术,以团队研究为协作方式,以课堂教学改进为主要目的,抓好骨干教师、优质课例、优秀经验的发掘与培植,以点带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课堂转型,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同时,全市每年还举办一次“课堂教学改革之旅”活动,及时总结、培植、推广优秀教学改革经验与做法。
3. 形成全学科、全学段、全区域阅读氛围
阅读素养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市在深化“大量读写、双规运行”“中小学语文单元拓展整合阅读工程”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全学科阅读。一是将阅读真正提升到课程高度,打破语文学科阅读一统天下、一花独放的局面,将阅读由课程角度延伸到全学科;二是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整合重组,将其划分为基础课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实践课程四部分,在实现课程跨学科整合的同时实现阅读的跨学科整合,发挥阅读课程的全面育人价值;三是将阅读框架从不同学段的“单兵作战”进行统一规整,将阅读渗透、贯穿小初高所有学段,实现全程阅读;四是将全市阅读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对阅读教学进行统领,避免各区域各学校单打独斗、零敲碎打的局面,实现全区域阅读。如今,全市中小学良好的阅读氛围正在形成,跨学科的阅读融合已初具规模,也为提升县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2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